經濟放緩、失業率上升的背景下,無論中資或港資老闆仍然覺得,只要推高員工KPI,生意一定有得做,自己有朝一日可以做李嘉誠。正因老闆的無理要求,衍生內地一個特別的「充場產業」悄然興起,成為年輕人臨時賺錢的新出路。這個新興行業主要是安排人員到各類活動現場充當觀眾或參與者,為場合增添熱鬧氣氛;據指一日收人可達300元(人民幣,下同),好過打長工充KPI。
好似北韓人見到領導人一樣
這種「充場」服務需求廣泛,從商業活動如新店開張、展覽會、商務會議,到文娛活動如音樂會、比賽等都有需要。中介機構通常透過小紅書等平台招攬生意,按主辦方要求安排人手到場。參與者的工作相對簡單,主要是按指示出現在特定場合,進行一些基本互動如鼓掌、排隊或喊口號等。
薪酬方面,一線城市如北京、廣州的日薪可觀,一般活動可達200元人民幣,部分甚至高達300元。二線城市則相對較低,可能只有100元或更少。不過參與者需要考慮交通成本,以免得不償失。付款方式因中介而異,有即日結算,也有按周或月支付,但偶爾會發生中介失聯的風險。
再唔係去橫店做老臨
有趣的是,在橫店影視城當臨時演員也成為年輕人的另一選擇。擔任較重要角色可獲得400元人民幣的日薪,普通群眾演員則約為130元十小時,超時工作每小時加付13.5元左右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少臨時演員竟是來自IT等高學歷背景的畢業生。
這個現象反映了內地就業市場的困境。儘管官方2024年11月公布的青年失業率為16.1%,但有學者指出實際情況可能更嚴峻。據北京大學專家分析,2023年3月的青年失業率曾高達46.5%,後來官方調整了統計方法,將每周工作一小時也納入就業人口計算。城市大學專家更指出,許多原本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的企業,特別是科技公司,現在要麼大幅縮減招聘,要麼提供的待遇極不理想,導致就業形勢持續嚴峻。